記得那是一個秋雨瀟瀟、涼爽宜人的下午,我懷揣對戚家軍——義烏兵素材的熱切期盼,走進義烏市志編輯部。當時的主編吳潮海說起正在組編一套義烏文化叢書,其中有關(guān)義烏軍事文化這本書,找我是最合適的。 每位作者,都有自己的創(chuàng)作側(cè)重與計劃,而我的側(cè)重是報告文學與散文,軍事文化是條漫長的歷史江河,對它的尋找與探索,是個軍事求證與理性思考的過程,既要有軍事事件與人物形象的描繪,又要有文化沉潛的思索與闡發(fā),起步史料的收集和創(chuàng)造性的梳理,就有一定的難度。 到了2015年春我回故鄉(xiāng)時,這書作者的選擇,還是空缺,而其他幾部文化選題的作品,有的已經(jīng)出版,有的已經(jīng)成稿,我體味到故鄉(xiāng)朋友此時此刻的心情。他們說,還是您來寫吧。 對于軍事文化的思考,不到一定的火候,是難以熔鑄出見識與思想的。如在這點上沒有相應的高度與深度,再多的事件與人物,也只是一身骨架一身肉,精神與靈魂才是軍事文化之本。 在近四五年的生活與寫作過程中,我已有心收集義烏軍事文化相關(guān)的史料和故事。即使不為這寫作,對于故鄉(xiāng)的深入了解和理解,于我這個從戎一生的軍人,是感情的一種紐帶,又是從事軍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份養(yǎng)料。故鄉(xiāng)是我文學創(chuàng)作的根脈。 在與市志編輯部朋友的交談中,他們覺得我已經(jīng)掌握了不少素材,懇切的話語,熱烈的氣氛,仿佛讓我進入了這個角色。 我佩服故鄉(xiāng)人的談話藝術(shù),一頓抬舉將我燒到了這個題材的砧板上。好在他們對我是一往情深。 歷史與文化是有生命的。 地域的志士仁人,軍事文化的倡導者、開拓者、傳承者,在國家與家鄉(xiāng)的前途與命運攸關(guān)的重要時刻所展現(xiàn)的精神與品格,正是民族脊梁的體現(xiàn)。他們的英勇、激越、悲壯和從中闡釋的智慧、胸襟、抱負,正是浩然家國情懷的明晰解讀。 我是在他們的精神與品格的感召下,繼續(xù)深入地采訪和研讀相關(guān)書籍和文章的。我清醒地感受到,我是站在這些有學問有見地的作者和知情者的肩膀上,縱觀幾千年的義烏軍事文化史的,沒有他們,就沒有這部書稿。當然,在許多問題上,我有我的認識。江河之水有源,源自先人,源自這些作者的著作。我感激他們!書目和文章列入書后,有的就在書稿中引用并說明。這也是文化的力量。 初稿寫出已五年,個中的周折與思緒,一言難盡。去年底與今年初,高中時的老同學、市志編輯部副主編施章岳兩度來電話,他代表機構(gòu)整改后新的部門催促我修改此書稿,熱切的誠意,令我動容。十年一覺故鄉(xiāng)夢。這種難舍的情感,促使我放下手頭的寫作計劃,提起精神,重新回歸往昔的一些思考,打理起一些新的想法,于是一筆一畫地又一遍書寫在方格紙上。 這是一個緩慢而又慎重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我是借用紀實文學的某些手法來敘述歷史事件和人物,想以此增強可讀性。義烏軍事文化實屬漫長、豐厚的歷史現(xiàn)象的積淀,詳盡的敘述,該是部厚重的著作,而我在此,僅僅是略述而已。對于軍事文化的闡述與理解,也僅僅是一孔之見,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由衷地感激市志編輯部的諸多同仁,他們的信任給予我強大的動力;他們提供的寶貴材料,為我的落筆鋪下堅實的文路。尤其是趙曉青老師,對我的第三稿,提出了準確、中肯的修改意見,讓我的心明亮了許多,由此刪去兩章,其他章節(jié)的敘述淡化了歷史事件、人物的細節(jié)和文學色彩,論述雖有調(diào)整補充,仍是我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所以,書名為《義烏軍事文化略述》,以述為主。另外又想,還是讓事實去說話吧,事實勝于雄辯。感激施章岳副主編對太平天國論述的點撥,我在修改時刪掉一節(jié),其他文字表述也相應作了調(diào)整。由于我的軍事理論水平有限,對文化的理解仍是膚淺,書稿肯定存有不少缺憾,敬請讀者教正。值此,向為義烏軍事文化作出杰出貢獻的先賢和祖祖輩輩有著光榮傳統(tǒng)的義烏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
GMT+8, 2025-8-15 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