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不是孩子的“禍害” 網上有一個討論小組,名字是“父母皆禍害”,成員為80后。這個討論小組很知名,百度-百科對此詞條專門做了詳盡闡釋。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這個詞條的:50后父母用帶著時代特征的手段來教育子女,用自己的思維模式來規(guī)定子女的前途和生活,但80后生活的時代已經完全改變,于是對父母產生反感。 這些“逆子”的言論或許有些過激,但卻折射出了中國家庭教育存在的重要問題,而且這個問題到目前依然普遍存在:父母自認為付出了愛,到孩子那里愛卻成了傷害。 這個問題的根源在于父母,那么如何避免成為孩子的“禍害”?林老師說,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常投射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要成為好父母,首先要完成自己的成長。林老師建議每個成年人,尤其是為人父母的人要重新檢視自己的成長過程,發(fā)現(xiàn)自身的問題并改變它,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和孩子互動,我們不妨從下面幾點入手: 1.態(tài)度要溫和而堅定 溫和而堅定,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父母可以先檢視一下自己是怎么對待自己的。比如說,你犯錯了,或者失敗了,會不會對自己很嚴厲?會不會對失敗耿耿于懷?會不會恨自己?如果是,那么面對孩子犯錯或失敗時你的態(tài)度也不會溫和。還有,你能不能管住自己,遇到某種事能不能很堅定地對自己說“不”?如果不能,那么你的規(guī)則在孩子面前也會因你的心情等因素隨時發(fā)生變化。 2.管好自己的情緒 有人生氣時會對別人亂發(fā)脾氣,傷害別人;或者把怒氣壓在心里,傷害自己的身體。這是他們不會處理自己情緒的表現(xiàn),所以當自己的孩子傷心、生氣時他們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孩子。 我們在街頭經常能看到一個大人對哭泣的孩子咆哮:“憋住!不許哭!”或者對孩子的憤怒不屑一顧:“我是為你好,你竟然還生氣?”等等。這些行為剝奪了孩子的情緒自由,不允許孩子有情緒,結果導致孩子認為生氣是不好的,悲傷是不好的,要么學會將情緒積壓心底,要么學會對他人發(fā)飆。 管理情緒,是父母的大功課,不僅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還要學會正確幫孩子疏導情緒。管理情緒要先認清一個問題:情緒沒有對錯好壞之分,管理情緒的方法才有好和壞。父母要營造一個自在、輕松的家庭氛圍,不高興、生氣的事情可以講出來,告訴家人,可以自由表達。 管理情緒最好的方法是講出來,其次是寫出來、畫出來,而不是打出來、罵出來。父母要教孩子講表達情緒的詞匯,比如說我很生氣,我感到快樂等。孩子把情緒說出來,既釋放了壓力,父母也知道該如何幫孩子。當然,寫日記、畫畫等形式也是情緒宣泄的不錯的方法。 3.學會認可自我 父母如果不能認可自我,會拼命地通過他人來證明自己能行,比如說在單位,如果同事或領導沒有認可、肯定自己,便有很強烈的挫敗感。比如對孩子,會過分要求孩子優(yōu)秀、成功,通過這樣來證明自己是一個很有教育水平的人。其實,父母不能認可自己,也是緣于他們幼年時期缺乏贊同和認可。 孩子最討厭被利用的感覺,如果你經常念叨“你要好好學習,要不爸爸媽媽臉上沒光”之類的話,那么孩子就會明白你為他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的面子,那么他會變得叛逆。鄭州一所著名的中學就有這樣一個女孩,原本成績很優(yōu)秀,但讀到高中后卻開始逃課、早戀、出走,去做心理咨詢,她對母親大吼:“你這個女人很自私,你逼我都是為了你自己的面子,我要氣死你!” 林老師說,找她做心理治療的孩子很多原本都很優(yōu)秀。孩子上學后,不僅承載了來自父母的壓力,還要承載來自老師的壓力,面對這兩個強勢壓力,只有部分孩子能克服,很多孩子都無法自己解決,于是便有了極端的叛逆行為。其實,如果親子關系處理得好,孩子是不會叛逆的。 上面提到的三個方面,都是要父母先從自身做好的,只有調整好自己,才能應對孩子的教育以及其他生活中的問題。 |
GMT+8, 2025-5-12 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