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運已經過半,一些人為了避開春運高峰提前回家,一些人正趕在回家的路上,還有一些無奈未能買到票的或者被迫他鄉(xiāng)過年或者以騎摩托等其他途徑返鄉(xiāng)。
相對于其他運輸方式而言,鐵路的延伸范圍和載客能力使得其擔負起最大的春運任務。盡管今年采用了網上訂票等多種新渠道以方便民眾購票,但載客能力吃緊的狀況仍是事實。而鐵道部訂票系統(tǒng)一度崩潰頻頻出錯,農民工群體在網絡購票上的劣勢等問題既是問題依然有待改善的預示,又從各種細節(jié)上成為組成了春運難的總問題。
客觀地說,春運所要承載的人流客流,形成的數億人暫時性遷徙的局面,放之于其他國家同樣是難題,這個難題背后指向的其實是為什么會有如此短時間的龐大人口流動產生。
從表面上看,春運公平針對的是售票購票的公平,人流比例分配方式的合理,而深層上說,與春運對應的是發(fā)展的公平性。當經濟發(fā)展到一定程度,重提公平的時候,城市與農村之間、區(qū)域與區(qū)域之間的差距如何彌合、彌合到什么程度,可以顯現(xiàn)于經濟增長的具體數據,同樣也可以從受春運困擾程度上看到。
受到普遍關注的城鄉(xiāng)發(fā)展公平、區(qū)域發(fā)展公平之外,更容易被忽視的還有代際公平。以一代人的幸福換取另一代人的幸福,以一代人的“遷徙”換取另一代人的不“遷徙”,這個看似合情的邏輯,其實是卸掉了對這一代的責任,把希望投向不可預知的另一代政府。應當說,公平問題從來都是當下的,當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