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分析:不當教養(yǎng)方式令孩子失去追求幸福的能力 從李黑妮的童年及成長經歷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父母不當的教養(yǎng)方式對孩子終身幸福的不良影響。孩子的發(fā)展應與同齡孩子持平,這是孩子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但李黑妮媽媽的過度保護,令孩子失掉了發(fā)展機會,致使其行為能力與心理發(fā)展滯后。當黑妮看到其他小伙伴能做到而自己做不到時,她會不滿足,會感到不幸福。 如果孩子總在溫室里,在媽媽的翅膀下生活,長大后會發(fā)現自己無法遠飛。試問,那時他又拿什么去追求幸福呢? 媽媽保護孩子不外乎兩種原因,一種是為了避免自身麻煩,如為了不弄濕衣服而禁止孩子玩水,為了杯子不被打破而不讓孩子自己倒水喝等等;另一種是出于對孩子安全的考慮,如為了不摔倒而限制他過度的跑跳,為了不割傷手指而不準他用剪刀,為了不交壞朋友而限制他與同伴之間的交往等等。以上這些似乎為孩子“好”的行為恰恰扼殺了孩子最寶貴的好奇心、最旺盛的求知欲,澆滅了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情和興趣,而這些正是孩子發(fā)展自我、追求幸福的必經之路。 當然孩子的安全要考慮,但也不能因噎廢食。限制過多過寬,就會變成干涉。干涉過多則會讓孩子失去積極進取、勇于探索的可貴品質,這將阻礙孩子追求和獲得幸福的步伐。 專家建議:無私、理智且切合孩子需要的教養(yǎng)方式能令孩子得到幸福 愛子之心,父母皆有,但也要反思一下:你的教養(yǎng)方式得當嗎?吳蓓老師認為,父母在教養(yǎng)孩子的時候,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正確的教養(yǎng)方式應是無私的。父母在為孩子獲得幸福鋪路時,首先要想一想:你是否有私心?你是否希望孩子憑借這個條件達到你所期望的某個目標?如果孩子沒有達到你所設定的目標,你將怎樣對待他?你會毫無怨言地繼續(xù)付出,還是會有所不滿甚至直接表達你的不滿? 第二,正確的教養(yǎng)方式應是理智的。有句話說:愛孩子是母雞都會做的事情。要父母愛孩子容易,但要父母給孩子理智的愛卻不那么容易。有的父母往往在“為孩子未來的幸福著想”的口號下給孩子過度保護: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朋友,怕孩子受別人欺負;不允許孩子有零花錢,怕孩子上當受騙;不允許孩子使用火柴和剪刀,怕孩子傷了手指等等,當你自認為給孩子愛的時候,也要記住,你的愛也許正在破壞孩子的幸福。 第三,正確的教養(yǎng)方式應是切合孩子需要的。媒體曾報道一些少年傷害父母的悲劇,這些悲劇引人深思:為什么父母自認為給了孩子一切,孩子卻不領情,甚至還做出了與父母本意相違的事情?這是因為父母給的不是孩子需要的,而是將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強加給孩子,或采取不正確的教養(yǎng)方式而造成的。因此李黑妮才會發(fā)出這樣的感慨:“我的內心長滿野草!边@樣的孩子何談追求幸福。所以,父母們應該給孩子切實需要的幫助,而不是用無邊的管教讓孩子窒息。 專家訪談Q&A: Q:您認為今天的孩子幸福嗎?為什么? A:孩子在某方面是很幸福的,想要什么東西馬上就能得到滿足。但長遠來看,卻不盡然。首先,孩子缺乏了延遲滿足的經驗;其次,孩子以后要面對的環(huán)境不會這么善意。 Q:為什么很多孩子覺得不幸福?最大原因是什么? A:我想是因為現在的媽媽偏向關注孩子的身體,但孩子有除身體外的更重要的需求,比如心理需求。如果只關注一面,就很難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幸福。 Q:在孩子成長中,你認為最重要的幸福是什么? A:孩子很難答出幸福是什么,但很多方面都與孩子的幸福感受密切相關,比如,健康、自信,以及跟小伙伴有了沖突后的心理的調節(jié)能力。 |
GMT+8, 2025-5-14 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