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盧唯康,中共黨員,一級教師,小學語文老師,現(xiàn)任義烏市蘇溪鎮(zhèn)第四小學大隊輔導員。他曾榮獲義烏市品質課堂展評活動一等獎,義烏市教師信息素養(yǎng)提升實踐活動小學微課項目一等獎,義烏市小學教師語文學科綜合素養(yǎng)評比三等獎,多篇教學設計榮獲義烏市“一師一優(yōu)課”百佳教學設計,主持、參與的多個課題在地、市級榮獲一二等獎,撰寫的多篇論文、案例榮獲省市級二三等獎。 “同學們,課文中的丁香結里,既有花的芬芳,也藏著人生的深意!痹谒拇ㄊ“椭惺邪椭輩^(qū)第四小學六年級(5)班的課堂上,來自義烏市蘇溪鎮(zhèn)第四小學的盧唯康老師,正用他溫和而富有感染力的聲音,為當?shù)睾⒆觽兇蜷_了一扇語文學習的全新窗口。今年8月,這位年輕的語文教師積極響應東西部協(xié)作計劃,跨越千里,在巴州區(qū)四小開啟了為期一學期的支教之旅。在他身上,教育的溫度與力量正悄然綻放。 夢起于舞臺:“感受型”教師的成長軌跡 “我最初想考戲劇表演專業(yè),最后在家人建議下選擇了教育專業(yè),F(xiàn)在回頭看,這個意外的選擇,反而讓我找到了真正熱愛的事業(yè)!绷牡铰殬I(yè)起點,盧唯康坦誠地說起自己的轉型。藝術夢想的種子雖未在舞臺上綻放,卻在教育的沃土中找到了新的生長方式。“教育是非常有魅力的。”他笑著說。 2014年大學畢業(yè)后,盧唯康在義烏一所民辦學校開始了教師生涯。他接手的第一個班級,從四年級一路帶到六年級畢業(yè)。三年時間里,搭班的數(shù)學老師陸續(xù)更換了四位,而他的家人也希望他能“選擇更穩(wěn)健的職業(yè)發(fā)展道路”,但他始終放不下這群孩子。這份責任感,成了他職業(yè)底色中鮮明的一筆。如今,那批學生已步入大學,仍有十余人與他保持聯(lián)系,不少家長也常向他請教孩子的教育問題。 在專業(yè)成長道路上,盧唯康特別感念他的師父們,尤其是初入職場時的引路人龐春容老師!懊恳淮挝野呀虒W設計交給龐老師時,她不會直接指出我的問題,而是通過引導讓我自己發(fā)現(xiàn)不足!边@種“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指導方式,讓他迅速克服了“師本位”教學理念的弊端,學會了從學生的需求與困難點出發(fā)來設計教學。 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早年的藝術情懷相互融合,逐漸形成了盧唯康獨特的“感受型”教學風格。“我會根據(jù)課文語言情緒和學生學習狀態(tài),適時調(diào)整教學方式!痹谒恼Z文課上,理性與感性交織,幽默與智慧并存,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每一篇課文中,不僅學知識,也學做人,明白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巴山夜雨時:點亮川娃子的語文課 今年8月,懷揣著對教育的熱忱,盧唯康主動報名參加東西部協(xié)作計劃,來到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qū)第四小學支教。然而,初入課堂,他發(fā)現(xiàn)當?shù)氐慕虒W氛圍與預期有所不同。 “前兩個星期的課,我發(fā)現(xiàn)學生們一直在等待,等著老師說出標準答案。”盧唯康觀察到,當?shù)氐慕虒W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習慣于機械記錄,不愛發(fā)言,課堂顯得有些沉悶。孩子們在課堂上不敢表達自己的見解,仿佛正確答案是唯一的追求。更讓他困擾的是,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使用四川話,這對于語言學習而言,無疑是一種阻礙。 改變,從一張小小的貼紙開始。為了激勵學生,他自費購買了貼紙和各類獎品,制定了獎勵機制:課堂上主動發(fā)言、參與討論,獎勵貼紙;堅持課外閱讀并以文字、視頻或音頻形式分享感受的,獎勵貼紙。他鼓勵孩子們做課堂的主人,在真聽真看真感受的氛圍中學習語文、使用漢語!皟蓚月下來,學生們的狀態(tài)有了明顯改變,現(xiàn)在課堂上舉手發(fā)言的同學越來越多,表達也越來越流暢。”他特別提到學生楊鈺堃,孩子的媽媽曾給他發(fā)來信息,感謝他的引領,讓娃娃在語文的道路上逐漸開竅。盧唯康說,這份來自家長的及時肯定,讓他深深感受到教育工作的價值。 就像當年龐春容老師引導他那樣,他反復告訴學生,比起回答正確,有價值的思考更有意義。例如,在講解《丁香結》一課時,他沒有局限于文本分析,而是延伸到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難,他告訴學生們:“困難并不可怕,只要好好分析,找到解決的路徑,困難都會被克服!边@堂課里,知識的傳授與人格的引領相融合,正是他“感受型”教學風格在支教課堂的生動實踐。 真誠,讓盧唯康與巴州區(qū)四小的孩子們建立起信任的橋梁。他溫和地建議學生們:“希望大家用普通話交流,這樣老師能更好地理解你們的想法。”如今,孩子們在日常交流中會改用普通話。不僅如此,巴州區(qū)四小的孩子們還時不時把家里的食物帶來分享,用最質樸的方式回應對老師的喜愛。 山海共深情:在孩子們心里種下理想的種子 支教中的種種經(jīng)歷,讓盧唯康對自己堅守多年的教育之路有了更深刻的體悟。回顧十一年的職業(yè)生涯,他也曾離開過教學一線,在機關單位從事行政工作,但他心底始終有個聲音:“我要回到課堂上,回到學生身邊!币驗榻虝私o他帶來的“純粹快樂”和“價值滿足”無可替代。而支教生活,也讓他體會到“教育的本質是一個生命影響另一個生命的過程”。 隨著教齡增長,盧唯康對教育的理解不斷深化。他從最初單純追求課堂的有趣,逐漸轉變?yōu)橄Mㄟ^課堂帶領學生揭秘語言文字學習的規(guī)律,掌握必要的自學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在未來的學習道路上始終掌握主動權。” 這種升華,在他與巴中孩子的互動中得到了生動體現(xiàn)。他不僅教授知識,更致力于成為那個為孩子撐傘的人,并期待他們未來也能為他人撐傘。在開學初的一次捐贈活動中,他引導孩子們書寫感謝信,并啟發(fā)他們思考:“除了感謝,我們是否也應從中成長?”孩子們在他的引導下,萌生了將來也要成為一個有愛心、傳遞愛心的人的想法!拔蚁M晕覀兊闹Ы虨榇翱冢瑸樗麄兎N下一顆種子,去了解更廣闊的世界,思考未來能為社會做怎樣的貢獻!北R唯康說,這顆名為理想的種子埋得越早,孩子們未來的人生道路就能走得越堅定、越廣闊。 對于未來可能踏上支教之路的年輕教師,他寄予了真誠的期望與建議:“在教師們選擇支教之前,一定要像海綿一樣拼命汲取養(yǎng)分。唯有帶著一顆赤誠的支教之心,同時行囊里裝滿豐富的經(jīng)驗和優(yōu)質的資源,才能在支教之路上真正點石成金,讓山區(qū)教育之花綻放得更加鮮艷。” 從東海之濱到巴山蜀水,從舞臺夢想到講臺堅守,盧唯康手握教育的微光,照亮了一方課堂。他用自己的真心與智慧,詮釋著“手握微光,處處明亮”的信念。他如同一位點燈人,不僅照亮了孩子們前行的路,更點燃了他們探索世界、認識自我的火種。 |
GMT+8, 2025-11-10 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