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就是陳望道先生的柴房,在這間房里,他曾誤把墨水當成紅糖蘸粽吃……”6月29日上午,在城西街道分水塘陳望道故居,管理員陳華仙正滿懷深情地為前來參觀的省銀監(jiān)會的同志講述陳望道的故事,“這是上午第三批客人,臨近七一,前來參觀陳望道故居的游客越來越多,我們村現(xiàn)已成了旅游名村!
村容村貌發(fā)生巨變
走進分水塘村,古樸的建筑、潔凈的小道、寧靜的生活,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現(xiàn)代鄉(xiāng)村經典圖。
“這些年村容村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真的很開心!毕鸶30年前從浦江嫁到分水塘村。她說,剛嫁過來的時候,村里通往外界只有一條泥路,外出靠肩挑背扛和獨輪車,村里的房子大部分破破爛爛!艾F(xiàn)在破爛危房拆了,取而代之的是寬闊、整齊的仿古老街——大天井老街。在大天井老街上,有望道郵局、‘義新歐’商品直銷中心、木版水印體驗中心,漂亮時尚,這里既是游客停留的地方,也是我們平常休閑的好去處!毕鸶Uf。
“現(xiàn)在我們村可干凈了,許多游客在參觀完后,喜歡在我家門口坐坐,說這里太舒服了,空氣好,環(huán)境好,村民也很熱情!辟Z月香2018年開始在村頭開了一家食雜店,她說,游客多的日子,小店每天有近千元的營業(yè)額。
和賈月香一樣,陳光森家就在陳望道故居對面,他們夫婦倆開了一家農家小炒店,兩間房,四五張桌子,簡單干凈。雖然受疫情影響,今年沒有往年生意好,但還過得去!耙粋客人來吃飯,我就收10塊錢,一年能掙一兩萬元吧!
可帶走的鄉(xiāng)村記憶
分水塘村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
“80后”陳根生曾經在外經營一家農產品團購公司。景區(qū)成立后,他回到家鄉(xiāng),在陳望道故居邊租了店面,開了一家粽子體驗店,注冊了“望道粽”商標,同時還開了一家分水塘村民宿。
陳根生說,把“望道粽”打造成一只有信仰的文化粽,把“望道粽”推出義烏,走向全國,這是他的夢想。如今,“望道粽”成為前來分水塘瞻仰望道故居客人喜愛的伴手禮。
村里還有麻糖手工作坊、非遺木刻版畫工作室等,這些真實可觸摸的鄉(xiāng)村民俗活動體驗,隨著旅游而興,為游客創(chuàng)造了“可帶走的鄉(xiāng)村記憶”。
分水塘村黨支部書記陳群回憶:“以前也有上海游客慕名來尋找陳望道故居,但村里沒有接待設施,來我們村的游客都到隔壁何斯路村吃飯住宿,F(xiàn)在村里的民宿和農家樂都陸續(xù)開辦起來了,去年只要一到節(jié)日,民宿和農家樂都爆滿!
據了解,目前,分水塘村開出了兩家民宿、7家飯店及部分雜貨店、手工作坊,20多名村民實現(xiàn)了家門口就業(yè),F(xiàn)在,村民種植的瓜果蔬菜等農產品,不出村就可以售賣。隨著來村的游客越來越多,村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
打造紅色旅游名村
分水塘,因一口水塘而得名。分水塘作為陳望道先生的故鄉(xiāng),如今是全國紅色宣言瞻仰圣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游文化名村。
作為最早的講解員,陳華仙見證了陳望道故居成為省級紅色旅游教育基地的整個過程!2014年,一天大概接待100人次,而在2016年7月1日,我一共接待了36撥客人,1500人左右。2019年,接待參觀人數(shù)16.5萬人次,旅游人數(shù)翻了再翻!
數(shù)字不斷地變化,緣于越來越多的人回憶起那段歷史長河中的這一抹紅色記憶。以分水塘村望道故居為核心的望道信仰線,是我市重點打造的十條精品線路之一。望道項目紅色品牌效應正日益顯現(xiàn)。 |